中科院外籍院士证书颁发仪式暨基础科学的未来与科教融合主题论坛

  • 日期:2013-11-18
  • 9949

 

    
 

论坛嘉宾合影.JPG

白春礼为David Gross颁发证书.JPG

       

         2月2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证书颁发仪式暨基础科学的未来与科教融合主题论坛”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办。中科院院长、国科大校长白春礼为美国科学家David Gross教授颁发证书,用英文发表了讲话。参加活动的人员还有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许瑞明、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京华、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等人。国科大常务副校长吴岳良院士主持活动。

首先,白春礼院长代表中科院向2011年当选的中科院外籍院士David Gross教授表示祝贺,为其颁发了外籍院士证书。同时,他还感谢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们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学术交流,推进中国科教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白春礼强调了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基础科学研究是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实现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国家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基础科学的未来发展更加需要紧密的科教融合。

对于中科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的作用,白春礼指出,中科院不仅在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中扮演重要角色,还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思想库的重要任务。强化科教融合,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科学院,更好地引领知识创新,支撑国家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到中科院考察时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的关键所在。

讲到中科院的科教优势和特色时,白春礼谈到,中科院顺应当今科教融合的大趋势,将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承担和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科技任务,提升学科水平和竞争力。截至目前,中科院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研究生10万余人,构建了以研究所为基础,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教育平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白春礼强调,国科大应积极推进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师资建设和管理水平,围绕培养高素质科研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的任务,完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理念。国科大应瞄准中科院的战略定位,沿着“国际化、开放式、前瞻性、研究型”的办学趋势,以国际标准进行办学实践,拓展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式,依靠包括在座的诸位科学大师,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营造多元的国际文化氛围。大学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其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具有开拓精神并能开展原创性实践活动的大学,才有望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对一切有利于科教发展的工作,都应该鼓励去尝试。白春礼希望,在不断努力和国际合作交流中,国科大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世界一流大学。

白春礼指出,中国科学院将一如既往地顺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化进程。通过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成功经验,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科研院所和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着力建设国际一流科研及高等教育机构。白春礼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表达了信心。

David Gross在其发言中也强调了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基础科学的研究就没有高科技的发展。David Gross教授十分关心中国科学的发展,见证了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支持科学理论研究,发展成为当今科技强国。Gross祝愿中国的科学家继续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

国际著名华人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及清华大学教授丘成桐向现场嘉宾讲述了他在数学和物理领域的研究历程。他希望年轻的科学家注重交叉学科的研究,加强与不同领域间学者的交流合作,同时建议在场的专家学者注重教学相长,并鼓励同学们增强科研自信,争取在中国这片肥沃的科学土壤中收获丰硕的果实。

随后,诺奖获得者、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教授Gerard’tHooft以及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Edward Witten分别做了主题为“高能物理的未来”和“关于基础科学”的演讲。

论坛嘉宾就基础科学领域中相关学术问题、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长以及科研实践等问题和与会师生进行了现场交流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论坛结束后,中外科学家与来自中科院、全国重点大学和研究机构代表约50人,在礼堂二层报告厅召开了主题为“高能物理的未来”的圆桌会议。专家们就当前基础物理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NimaArkani-Hamed最后总结说,只有各国互相支持、相互协作,才能迎来基础物理更美好的未来。

 

论坛嘉宾相关信息:

David Gross,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物理学教授、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在理论物理,尤其是规范场理论、粒子物理和超弦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于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丘成桐(Shing-Tung Yau),著名华人数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囊括了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等三个世界顶级大奖。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Gerard 't Hooft,荷兰理论物理学家、乌得勒支大学教授,二十世纪中后期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于1999年与韦尔特曼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主要贡献包括证明了规范理论的可重整化、引力协变量子化,独立发现了量子色动力学的渐进自由,提出了量子引力中的全息原理,并在规范理论中做出重要贡献,如夸克禁闭、大N展开、QCD弦、瞬子等。

Edward Witten,犹太裔美国数学物理学家,菲尔兹奖得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查尔斯·希莫尼数学物理学教授。他是弦理论和量子场论的顶尖专家,创立了M理论。他的主要贡献包括广义相对论的正能定理证明、超对称和莫尔斯理论、拓扑量子场论、超弦紧化、镜像对称、超对称规范场论和对M理论存在性的猜想。